English

巴金与泉州的文缘

1998-08-13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一位在中国文坛跋涉了七十个春秋的文学巨人,和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结下不解之缘。

60多年前,当时他还是个文静儒雅的青年,曾经三次来到泉州这一片温陵热土,结识了许多朋友,积累了生活素材,对泉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。那时他应友人之邀,先后住在黎明高中(黎明大学所在地)和平民中学(即泉州孔庙)校园内,对泉州的风物名胜、民俗风情和泉州人的热情好客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。东西塔下刺桐花开花谢,洛阳江边潮起潮落,也许曾触发他的灵感;清源山麓的竹林幽径,渔火闪烁的古港码头,都曾留下他踯躅徘徊的足迹。

寓居泉州期间,他写出了短篇小说《父与女》;回到上海之后,又写成中篇小说《春天里的秋天》以及散文《南国之梦》等作品。透过字里行间,人们隐约可以寻觅到这位作家与泉州的缕缕情缘。

无数泉州人记住了他的名字——巴金!

白云苍狗,世事沧桑,一晃60多个年头过去了。无情的岁月,湮埋了多少人间欢乐与痛苦的记忆。然而,巴金,这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文坛泰斗,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级文化名人,并没有淡忘泉州这座弹丸小城,他那颗广博的爱心,仍然真诚地关怀着、眷恋着、热爱着他曾留下足迹的闽南侨乡花锦山川,仍然怀念着、惦记着、牵挂着他引为知己的泉州人民。

对于作家来说,最珍贵的财富莫过于书籍。80年代,巴金欣闻由著名学者、诗人、教育家梁披云先生创建了黎明职业大学,立即把自己珍存多年的中外文藏书7000多册赠送给黎明大学,其中有巴金的个人著作和译著100多册,并有部分亲自题签的珍贵版本。同时,他还亲自挑选100多幅创作生活照片和部分著作手稿,赠送给黎明大学巴金研究所。据巴金研究所副所长方航仙介绍,巴老赠送泉州的藏书,数量之多、版本之珍贵,在全国找不到第二处。

巴金一向强调“作家靠作品生活”。作为文坛巨匠,他早已淡泊名利,各种荣衔、桂冠于他如浮云。可是,1984年黎明大学创立时,他却欣然应聘出任黎明大学名誉董事长,并亲笔写信热诚祝贺,勉励把学校办好,同时表示要争取再来泉州看看,会会旧雨新知。在上海工作的泉籍学者、专家们为促进故乡泉州经济建设的发展,成立了“上海——泉州侨乡经济开发协会”,巴老十分高兴地应邀担任名誉会长。如此“破例”的现象,颇令许多人大感诧异,不明白巴金为何对泉州这般情有独钟。其实,真正的奥秘在于,巴金30年代的泉州之行,是他整个人生之旅的一个重要驿站,泉州这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,这一座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宝库,这里襟怀豪爽、重情尚义的侨乡儿女,显然在他的心中留下了十分美好而温馨的回忆,任凭岁月的风雨也无法泯灭魂牵梦萦的情思。

历史做了一个多么奇妙的安排,巴金又回到泉州来了!

不过,这一回他不是像30年代舟车颠簸而来,也不是坐着轮椅、由亲属搀护而来,而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,揣着那一颗炽热的心,带着那一片真挚的深情,回到他曾经流连过、思索过、抒写过的文化古城,回到他视为兄弟姐妹的泉州人民中间。

那是去年的岁末,黎明的霞光映照着恍如巨舶启航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。由中国现代文学馆、冰心研究会、泉州市文化艺术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《巴金文学创作生涯七十年展览》,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开幕式。

展览以中国现代文学馆珍藏的大量巴金的著作、手稿、照片等内容丰富的展品,生动地反映文学巨擘巴金的创作道路和人生追求。人们分明觉得,巴金正微笑地站在他们身边,亲切地与他们交谈着关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关于真、善、美……仿佛还能听得见他轻轻翻动《家》、《春》、《秋》书页的声音,听得见他对黑暗的控诉、对光明的欢呼。

是的,巴金再一次来到了泉州,不仅再一次表达了他对泉州人民的深厚情谊,同时也使侨乡人民和年轻一代,从这位文坛泰斗百折不挠、追求真理的奋斗历程中,获得深刻的教益与启示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